工藝精神與數位文化 - 殼殼殼殼殼 (take)^(space)


2023年七月於東梨藝文中心展出
- 殼殼殼殼殼 -   2023年七月於東梨藝文中心展出


【如果 else if else 聯展】

工藝精神與數位文化

作者 : 徐華均



工藝是一種具有生產力的藝術型態,經常基於特定材料進行器物的生產,深受材料的內在機制的影響。從古至今,藝術家與他的左右手持之工具息息相關,工具又與時代背景、當代人類發展的進程有關,其影響了創造過程中的溝通、思考方式、認知模式,也提示包含藝術家在內,整體生產系統的導向。換言之,系統的創新,內部元素的進步是必要的,不論它們處於互補或抗拮的狀態。

《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是謂之工。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


竹編有自己的內在機制,如果超出這個規則之外,那就無法形成規則的孔洞變化、形成規律變化的表面,材料也可能發生斷裂,或是甚至根本就無法固定成形。但同時,基於這樣子的內在機制,我可以透過各種外部刺激去產生各式各樣的型態,所以這是一種有限機制下的無限可能。









借助數位技術,前段的敘述有了實體化的機會。學習建築的過程中,我了解到有一個詞彙是「Morphogenesis」,中文叫做「型態發生」,是建築由生物界都有的詞彙。這個詞彙講的是生物體由胚胎生長為完成體時,因為內在機制與外部環境的刺激,可以產生出同一物種下極為相似的不同,也會出現跨越物種的相同。舉例來說,大家雖然都是人,但外表都不相同,世界上也很難找到外表完全一樣的人。不過更進一步說,即便人人外表不同,走在路上時還是可以很清楚的辨識這是個人、不是狗。型態基因的差異透過這點可以明顯觀察出來。



竹編是一種透過竹材料編織的行為,竹子是隨機性很高的自然材料,是一種還很生物性沒有被工業化的狀態,所以進行創作的時候是他需要依循它的內在特色。我在構築產生型態的驗算法時,我是需要在實體與數字之間來回調整,也要找工藝師學習編織方式,這些過程被整合,逐步對兩側的行為進行優化。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工藝的製造與數字的逼近,都有各自的極限存在,但兩者的交互融合讓竹編的構造方式產生新的可能性,型態可以被解放出來。









我創作研究的重點即為透過幾何的型態基因,在運算的數字世界,基於
Mesh的拓樸系統,進行vertices與拓樸關係的轉換,來達到編織幾何成行的最終目的。相關研究發表於41th ECAADE Conference的論文集中­ -An Integrated Method for the Mesh Representation and Segmentation of Kagome Weaving Geometries(Hsu et al. , 2023)。事實證明,創作過程來回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中切換,兩個世界密不可分。數字文化時代,當代的工藝藝術家與運算設備需要緊密結合、我們需要會得更多,就如同過去的匠人身旁圍繞著他熟悉的器具,與體感知覺合而為一。


事實證明,創作過程來回在虛擬與現實世界中切換,兩個世界密不可分。數字文化時代,當代的工藝藝術家與運算設備需要緊密結合、我們需要會得更多,就如同過去的藝術家身旁圍繞著他熟悉的器具,與體感知覺合而為一。

個人運算普及後,數位文化導引出人類過去無法想像的製造模式,比如說3D列印機的出現讓複雜幾何的加工甚至可以脫離工廠製造,讓人都可以在家製造出複雜的物件。我認為我們也可以來思考,在過去的工藝生產模式中,我們透過雙手生產創作,這之中由材料與人自身所產生的隨機性、甚至是下意識的調整,這種雙手與自然素材互動,都會產生出令人驚喜的結果。對我而言,這啟發我去思考工藝的在這個時代的意義,實體製造的意義。對觀眾來說我認為也可以去思考現在我們習慣的世界基本上是透過最符合某種效率的方式製造出來,當效率的主角產生變化時,那又會產生甚麼變化?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