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rch, 畢業設計 ] 混合使用為原型的新型態公宅聚落







當建築垂直發展,
層層堆疊的樓板是否仍是都市土地的延伸?

台北市的都市擴張發展史,以忠孝東路為軸心西向東蔓延,沿途留下各式複層的混用建築,這是我們所習慣的常態。時代的變遷,工作型態的遠距化,以及公宅內涵往人本導向靠齊,讓討論新型態的聚落設計具有合理性。




過去的設計未對建築物的上層空間做有系統的規劃,而是讓其恣意發展成為今日的混用樣貌,然而卻可以發現空間之間的關係是斷裂的且不具有太多公共性的規劃,於是上層要滿足完整的都市生活機能時便要下到都市的平面移動,我們用這個邏輯搭建出來的都市有美妙的平面分區規劃,但卻忘記了垂直方向還有一個向度沒討論。所以當我們將都市機能垂直集中配置,成為一個小生活圈,我們便要開始討論「混合」這件事。


「混合」是一個光譜、一種狀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這次的設計我們嘗試在這個光譜上調整成一個去中心化型態的垂直聚落,並以「垂直分區」以及「人行系統」為兩大主軸討論。「垂直分區」討論各式都市機能分布的協調性與合理性,以及如何避免摩擦;「人行系統」討論之間的串聯,以人為尺度下不同速度的空間穿梭模式,動線在建築中開拓出的虛空間樣態。兩者交互作用,在空間裡面跳舞。


基地選在空總北側的正義新城,這裡是台北市戰後發展的起點,也是副都心反過來向西擴張時的盡頭,在這個充滿歷史意義與豐富接攘性的場所,以公共架構為前提,討論新型態聚落中重塑居住與公共性空間的可能。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