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DING PUZZLE - 當代恩物設計



恩物(德語:Fröbelgaben;英語:Froebel Gifts)是由現代學前教育的鼻祖福祿貝爾(Friedrich Froebel)所設計的一套教育材料。它們的首次使用是在德國巴特布蘭肯堡(Bad Blankenburg)那所世界最早的幼兒園中。

福祿貝爾強調在童年時期進行自由遊戲 (free play)的重要性。每種恩物都是上帝設計恩賜給兒童進行自主活動的材料。

1844年,Ottilie de Liagre 在給福祿貝爾的一封信中說,他觀察到玩恩物使兒童變得活潑、自由,但人們對它的認識卻降低到一種機械的方式。
 
(- [  wikipedia ] ) 


重新定義數位時代的恩物設計
Redefine Gifts Design in Digital Age


Artist : 徐華均 
Instructors :  曾令理、葉韋鉦、鄭任翔




探討機構的可能性
Exploration toward the possibility of mechanism


首先,我從摺紙的機構做為我設計發展的出發點,理解厚摺紙原理下版片厚度以及直線夾角之間的分配關係,進而知道如何在規則之下發展出各式的摺紙行為。

探索過程著重於討論機構本身的運動性能與幾何特色。許多機構本身在個別的應用情境中(例如不同產業、產品、用途等),都已具有其本來的設計意圖,例如某種機構可能根據其意圖為方便運送而被設計成能夠完全的折疊,這個設計意圖與恩物的遊玩性並不一定具有連結,但如果從幾何本身的美感與具有探索性的建造行為來看,這些機構無不是基於幾何與自由度的組合,所以我們能夠暫時性的聚焦於機構的幾何和運動模式,並將脈絡重新解讀為中性的設計需求,來自不同領域的機構都被共同審視分析。甚至發掘其中的遊戲潛力。

https://www.science.org/doi/full/10.1126/science.aab2870





BioMed Realty in Massachusetts


Hoborman Mechanism



三維密鋪的型態
3 Dimension Tessellation


第二階段,我將厚摺紙原先平面式的(2.5D)空間關係,立體化,發展成為具有三度空間堆疊性質的狀態,成為一個可以像是積木一班往各個方向堆積發展的幾何單元。

「堆疊」,透過單元進行建造一直是我很感興趣的議題。堆疊是人類最原始具備的一種能力,綜觀全球的建築發展史,人類透過堆疊創造出了許多遺留到今天的構造物、建築。20世紀初現代建築運動中的重要人物 - 密斯·凡德羅 (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曾說過:「當你小心翼翼地把兩塊磚頭疊在一起時,建築就出現了。(Architecture starts when you carefully put two bricks together. There it begins)」,世界上很大一部分的建築是基於這種充滿心機與巧思的堆疊行為。數位時代,堆疊不僅象徵實體物件單元的結合,同時也象徵著資訊重組與流動,不只堆疊的行為本身可以設計,堆疊的本體也可以設計,甚至具有數位與實體的二元性。這之中充滿辯證的趣味。





機構鉸接設計


機構活動設計


機構細部設計

機構細部設計

機構細部設計


遊玩的動機和隱喻
Motivation and Metaphor of "Play"


第三階段,我設計出在幾何上與光線回饋上都具部分完整正六面體部分的堆積單元,探討幾何單元之間的隱喻以及其中的暗示性,透過對完整方體幾何的侵蝕/切削/互補等空間關係,在幾何之間進一步產生堆積的變化,一公一母的共存關係在遊戲者與幾何之間產生對話的可能性。

人類會在視覺上與思惟上追求完整的型態、完形。格式塔心理學也有相關的討論。對於整體的認知不僅是藉由幾何,同時也包含各種來自於五感的刺激、與過去的記憶和經驗,其整體形成我們對於某物的認識。

   

   


最後,我進入遊玩機制的探討,進一步的在幾何所隱含的組合關係上加入更多的感歸回饋。並在這個階段模擬出遊戲者-光線-幾何之間三者的互動,稍微可控且曖昧的模糊狀態。

透過這個設計探討在遊玩中的探索過程,如何產生更多可能性的同時保持對於遊戲的新鮮感。

示範遊玩規則




狀態機設計

電路設計

磁簧開關機制設計





留言